其實有過減肥經驗的人都知道,太多人都把所謂的減肥當成是減重,總以為看著體重計上面的數目字一直往下掉就是身體健康的象徵,其實,減重指的可能是減掉身體中的水份、蛋白質跟其他必要元素,而那些堆積在體內的脂肪卻頑強地佔據著我們身體。
近來有一則新聞倒是稍微有提到這樣的概念:
胖在「內在」 瘦子麻煩大了
更新日期:2007/05/12 08:50 記者:編譯彭淮棟/美聯社倫敦十日電
如果「內在」才算數,那很多瘦子麻煩大了。他們可能「外瘦內胖」,是糖尿病、心臟病候選人,尤其如果有人不運動,只靠節食控制身材。
醫師指出,包圍著心、肝、胰臟等重要器官的體內脂肪,肉眼看不到,卻和「中廣」等一望可見的肥肉一樣危險。
倫敦帝國學院分子造影系教授貝爾說:「胖瘦的觀念必須重新界定了。瘦並不必定代表不胖。」他的研究小組從1994年以來用磁振造影掃描八百多人,發現箇中玄機。很多身段苗條的人,脂肪不外露,而是藏在體內。連職業模特兒也有「外瘦內胖」的。
今天最明顯的肥胖尺度是「中廣」,很多人因為沒有鮪魚肚,就認為自己沒有過胖,很健康,心臟病、糖尿病沒法近身。
連最流行的「體質量指數」(BMI,體重【公斤】/身高【公尺】x身高【公尺】)也出現問題。貝爾小組掃描的女性,BMI正常(20至25)而體內脂肪累積過多者達45%,男性更有將近60%。但大部分專家認為,BMI仍是可靠的健康指標。
貝爾表示,「內胖」族基本上踩在過胖的門檻上。他們吃高脂、高糖的東西,而且不運動來燒掉這些不好的東西,但他們的總食量又不足以使身體外表發胖。科學家說,這不是他們沒有肥肉,只是儲存在別處。
「內肥」會打亂人體內部的通訊系統,包裹著體內臟器的肥肉可能送出錯誤的化學信息,使身體把肥肉貯存在肝或胰臟裡,終至心臟病或乙型糖尿病。
在貝爾的發現之前,專家已知道,胖但活動量大的人,可能比皮包骨或體重正常但活動量不足的人健康。相撲選手看起來身上肥浪滾滾,但他們的新陳代謝可能比觀眾席上很多瘦子更好,因為他們的脂肪基本上很「膚淺」,就在表皮底下,而不是在體內器官和肌肉裡流竄。
所以,真正的健康沒有捷徑。貝爾說:「如果你只想看起來苗條,那節食可能就夠了。如果你要真正健康,請你一定要運動。」
講實在話,我真的是不知道這則報導到底是要來嚇瘦子還是要來安慰胖子的。
在我們現在的社會觀點中,人的身體難到就只有所謂的胖或瘦這兩種體態嗎?就像這世界上已經被單純地劃分成非善及惡的道德觀嗎?
不是敵人就是朋友的這種思想常常被我們認為是太過偏激,但是,為什麼我們人類在處理許多事物的思想上卻怎麼都避不開這樣的迷思呢?
按照中國字的含義來說,月半是胖,也就是說當人的肚子跟半個月亮一樣的時候,就叫做胖;而瘦這個字的部首是病,也就是說瘦在古代的觀點來說是一種病或是因為身體不適所引起的體態。
也就是說,不管是胖還是瘦,都不是一種標準的體態!
那到底什麼才是所謂的完美呢?其實正如同儒家常講的中庸之道一樣,「適中」才是體態的王道!
若以中國傳統的儒道法家來談所謂的養生之道的話,多數人可能會以為道家所謂的養生之道才是我們所應師法的根本,其實若以從前那種物質生活不那麼豐盛的時代來講,我滿認同這樣的說法,因為人的身體本來就是自然的一部份,當然若可以依照著宇宙的運行軌道來作息的話,一定是百利而無一害。
只不過壞就壞在人的欲望無窮,所謂的無為而治指的到底是依照自然的法則、人體的基本所需來生活,還是依自己的慾求來過日子,我想有太多的人都已經分不清,像餓了就吃、睏了就睡本來就是養生的根本,但是人的慾望就老是讓人處於半饑餓的狀況下而導致進食過量!
講白一點就是許多人已經分不清餓了就吃跟餓了才吃的分別究竟在哪裡囉!
也因此,有一陣子現代人的健康之道便有從道家轉到法家的趨勢,許多的所謂的健康中心一直推廣著一大堆公式,目的就是要說服自己太胖了,不管是以前的身高減體重要等於一百一十才是標準的身材或是現在流行的BMI值,目的就是要告訴全世界:看起來胖就是胖,看起來不胖的人還是叫胖!
所以才會有一堆人明明都已經瘦得跟紙片人一樣了,還在那邊喊著要減肥,似乎只有透過對自己近乎殘忍的嚴苛才能達到所謂的完美!
何苦呢?對自己殘忍換來的是真正身體健康嗎?
如果今天一七五公分的我體重兩百一十五公斤的話,當然就要採取非常的手段,但我現在七十五公斤,也許減個五公斤會更好看,但是我比較在意的是有沒有辦法健康地減掉五公斤、或是七十公斤的我有沒有辦法維持健康、又或者是維持七十公斤的我會比較快樂嗎?
所以我認為到最後人們對於體態的觀念還是會依循著道家→法家→儒家這一條路來走,適中最美,只是,什麼叫做適中,可能又是一場大辯論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