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先澄清一下好了,最近真的是很多俗事纏身,讓我沒辦法在看完電影後立即將一些思緒沉澱完,好跟大家分享。

 

但從另一個角度想,一部電影若可以在看完的一段時間後才寫感想,所沉澱下來的字句,應該就是最洗練的觀後感了吧。

 

軍人,好像很容易就會受到軍事片的吸引…

 

也許是因為我們這一輩的軍人沒有接受過戰爭的洗禮(或摧殘),所以對戰爭總有一種莫名的崇尚跟敬畏!

 

崇尚的是戰爭提供軍人一個可以一展長才的舞台,敬畏的則是戰爭卻也常摧毀許多年輕人的遠大夢想…

愛在波蘭戰火時是一部沒什麼戰爭場景的戰爭片,但就是因為沒什麼戰爭場景,才能更銳利地表達出戰爭的殘忍!

 

故事是在描述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跟德國各從東西出兵瓜分了波蘭,蘇聯擄走了所有的軍官,德國抓走了所有的士兵,故事的女主角(安娜)她的老公就是一名波蘭軍官,在大時代的洪流下,夫妻倆縱有千百萬個不願意與難捨,從軍的丈夫仍必須前往蘇聯成為戰俘,帶著女兒的妻子只能如浮萍般地流浪在自己國家的土地上,卻得飽受德俄兩國的壓迫與凌虐…

 

兩人的感情就在丈夫用日記記載著自己所遭遇的一切、妻子用生命承受著丈夫不在身邊的一切中越顯偉大。

 

丈夫在要被押往蘇聯的戰俘營前,妻子帶著稚女到集中營求丈夫跟自己一起走,因為當時集中營的管制極為鬆散,連安娜這種帶著小孩的婦女都可以大剌剌地走進去找到自己的丈夫,可以說只要她丈夫願意的話,只要脫下軍服就可以在戰亂中盡到一個丈夫保護自己妻子的責任…

只是,安娜的丈夫卻拒絕了!

 

當安娜哭著控訴他丈夫是不是忘了結婚時在神前發的誓說要照顧她一輩子的?(to have and to hold from this day forward, for better or for worse, for richer or for poorer, 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 to love and to cherish, till death do us part)
丈夫卻也只能說:「我也發過誓要效忠我的國家…」後便轉身隨著大部隊前往戰俘營。

這段情節並不突出,只是對一個同樣是把自己賣給國家的軍人來說,卻有著很奇怪的感覺…

 

可能天生就是有種莫名其妙的責任感吧!?很多時候我都會把工作擺第一、朋友擺第二、情人擺第三、家人擺第四…

 

越是親密的人,我越是認為他們該支持我的一切決定,而相同的,我也會尊重他們做的一切…

 

也因此,在需要在兩方面做一個選擇的時候,我通常都會選擇工作…
哪怕這樣的選擇通常是錯的!

 

因為我總是認為自己人會體諒的!
我也總是仗著自己人會等待的!

 

只是~~慢慢的,連我自己也都會搞不清楚我到底是哪裡值得體諒跟等待!?

 

而這樣的相忍為國,到最後得到的是自己理想的實現還是國家的長治久安?

 

在臺灣我不敢說,但在電影的時空背景中,當男女主角在那一瞬間放開彼此的手時,便註定了一世的生離死別!

 

女人帶著女兒,經歷了好幾次差點被帶走屠殺的危機,中間不乏有高階的蘇聯軍官想娶她為妻子,但安娜卻堅定地回絕了!

 

當中到底是因為愛情的堅貞還是因為對入侵國的仇視?我想這是一個無解的難題,只是男人堅持著某種虛無縹緲的愛國情操放棄了家庭,女人堅持著某種虛無縹緲的愛情放棄了安全的生活,讓人不禁懷疑起在亂世中,是不是總要有些笨蛋才能顯出堅持的可貴呢?

 

看到這邊,我突然想起一部片子:未婚妻的漫長等待!

我並沒有看過這部電影,只是當初在看預告跟簡介的時候,似乎有那麼一點像這部片子…

 

只是,未婚妻的漫長等待可能是純粹的愛情執著,但是,愛在波蘭戰火時卻又多了那麼幾分不得不承擔的責任。

 

純粹的愛情跟甜蜜的責任,兩者都令人動容,卻也都會令人在戰爭中堅強…

 

這部片子除了這些所謂的小情小愛外,更有描寫歷史中謊言跟真實的模糊地帶以及身處其中的小老百姓到底要如何夾縫中求生存及如何昂然捍衛自己價值觀的勇氣!

 

好看!有興趣的人可以找來看!

 

 

 

★耗資兩億台幣實景拍攝
★獲邀2008柏林影展觀摩電影
★榮獲波蘭奧斯卡「金鷹獎」最佳影片、最佳音樂、最佳女配角三項大獎

被迫分離的我們,能再相聚?!

二次大戰期間,德國、蘇聯聯手瓜分波蘭,蘇聯俘虜了波蘭軍隊並佯裝示好,以爭取他們的投效…。安娜的丈夫安德烈是名波蘭軍官,他依戰俘協定必須遣往蘇聯。無論安娜和女兒如何懇求他留下,他還是得跟著部隊離開了家…。安娜帶著女兒逃往南部克拉科的婆家避難,不料卻遇上了德軍與紅軍的東西夾擊…。此時,一名蘇聯軍官救了安娜,並希望安娜能嫁給他,但遭到了安娜的斷然拒絕…。

歷盡千辛萬苦,安娜終於回到了婆家,卻發現在大學教書的公公,已遭到了德軍的逮捕。安娜只好暫時到照相館工作,藉著與丈夫的書信往返,一解相思之苦。然而丈夫安德烈突然失去了聯絡,頓時讓安娜心急如焚…。某日,同袍帶來了安德烈的死訊,但任憑安娜翻遍所有死亡名單,就是全然找不到丈夫安德烈的名字。憂喜參半的她憑著直覺,堅信丈夫將會活著回家團聚,直到她輾轉獲得安德烈遺失在蘇聯邊界卡廷森林中的一本日記…。究竟安德烈人去了哪裡?安娜最後能找到他嗎?!而安德烈的日記裡,又寫了什麼秘密?一樁驚天撼地的世紀秘辛,即將揭開…。

去年九月時,全波蘭的戲院不約而同都貼上了【愛在波蘭戰火時】(KATYN)的電影海報,影后、影帝和大導演的史詩鉅作,加上磅薄的宣傳氣勢…,在在都預言了此片將成為波蘭影史上最賣座的電影。

【愛在波蘭戰火時】是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得主「波蘭大師」華依達(Andrzej Wajda)的最新作品,也是他近年來最撼動人心的電影。電影背景在二次大戰期間,納粹德國與蘇聯分別自西、東瓜分了波蘭的亡國年代,劇情則以一對戰亂夫妻的離合悲歡,帶出了他們的愛情與親情、失落與期盼、忠貞與背叛,甚至一段久藏了52年的謊言與真相…。

此片去年在波蘭上映時,果然造成了萬人空巷。它雖一舉刷新了波蘭電影的票房新紀錄,卻也讓許多觀眾看得柔腸寸斷,當場淚流滿面,甚至泣不成聲…。觀眾的熱烈迴響、加上媒體的瘋狂報導,一股「卡廷熱」竟燒紅了波蘭的九月。除此之外,當獲選為柏林影展觀摩片的【愛在波蘭戰火時】今年二月在柏林首映時,不僅讓慕名而來的德國女總理梅爾克(Angela Merkel)深受感動,其震憾的結局更使許多觀眾癱軟在座位上,久久無法起身!

這部根據大師華依達親身經歷而改編的【愛在波蘭戰火時】,今年以來,不僅奪下了「波蘭電影獎」的最高榮譽-「金鷹獎」最佳影片等三項大獎,更在提名為「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時,登上了全球影壇浪頭的高峰…。

 

波蘭是個悲傷的民族,過去歷史上三次被鄰國瓜分,二戰時期,又被納粹和蘇聯占領;而波蘭也是二戰中死亡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愛在波蘭戰火時】是一部回顧波蘭二戰時期歷史的電影,那是一段恐怖又悲傷的歷史:即1940年的「卡廷大屠殺」。電影的開始,是一片灰黑的天空,時間是在1939年的9月。在這個波蘭歷史上最創痛的月份,德國和蘇聯先後進攻波蘭,逃難的人民被夾在兩軍之間,滿地都是死傷的軍人,被損毀的十字架,被撕毀的國旗,以及命運未卜的波蘭戰俘……

這部片是戰爭歷史的回顧,因此對於知道「卡廷大屠殺」這慘痛歷史的觀眾來說,這部片並不是為了找尋英勇事蹟、愛國主義或片面感動,而是要藉由歷史真相的還原,洗滌、撫平那些在戰爭或歷史記憶中受到傷害的心靈。我們一開始就知道了,這些波蘭戰俘一定會死,這份來自歷史的力量,貫穿了整部片。電影的第一段描述1939-40年之間,德蘇占領時期的波蘭,納粹的暴行和戰俘的生活。然後時間往前跳到了1943年,波蘭街頭的擴音器,不斷傳來死者的姓名和出生日期,他們都是在卡廷遇害的波蘭軍人,然後跳到了1945年,納粹戰敗,波蘭交由蘇聯扶植的共黨統治……

「卡廷大屠殺」中受害的波蘭軍(POW),除了正規軍人,還包括專業人士、工程師、教師、知識份子……這群人被史達林視為他實行共產主義的障礙,卡廷大屠殺中有12,000-20,000人在卡廷森林中被蘇聯軍隊用槍貫穿腦袋處決。但是蘇聯卻把屠殺的罪行推給納粹,企圖篡改歷史。這部片的後半段,描寫了卡廷大屠殺之後,死去軍人的妻子、母親,和姊妹,如何去面對傷痛,如何為自己的親人尋找正義。但是共黨極權的壓迫下,她們卻必須做出犧牲,不是犧牲自己,就是犧牲親人的清白。他們為卡廷的受害者填寫死亡日期,不可以是1940年,而必須是1941年(因為要把責任推給納粹),這種痛苦,就好像是親人死去了,卻無法為親人埋葬屍體。

本片的導演,是波蘭最偉大的導演華依達,他今年已經八十二歲了。他在這個故事的敘述中,不帶一點「感情」。對於一個長久處在死亡和迫害的民族而言,「感情」是奢侈而不切實際的。導演在劇本中,捨棄了所有會激發虛假感情反應以及可能導致戲劇性高潮的元素,他的態度是無情而殘忍的,因為歷史就是如此。唯有導演的無情,以及歷史的力量,才能夠讓正義和真相,藉由電影還原出來。電影最後的十分鐘,我們看到了卡廷屠殺的細節,同樣在不帶感情的描述中,波蘭軍人一個個用最原始的方式被屠殺、有血有肉的生命下一秒便成了屍體丟棄掩埋;如果子彈用完了,就換一隻槍,但是那個人還是得死。這十分鐘的描述過程非常細節,也非常殘忍無情,只不過因為那是戰爭的記憶,也是導演對國家歷史的記憶。這十分鐘或許是近年來所見識到,最讓人心神不安的時刻。連對這段歷史一知半解的我,也看的淚流滿面,但是這並不是感動,而是由人類的共同記憶中滋生出來的感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任意飛翔 的頭像
    任意飛翔

    四十五年目睹之怪現象

    任意飛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